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【知识梳理】知识点一:禅让制1、内容:相传在天子之后,尧、舜、禹依次称为部落同盟的首领,其时实行禅让制,即将部落同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。2、体现:尧舜禹的传说是禅让制的详细体现。知识点二:分封制寄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,划分授予王族、元勋和先代贵族,让他们建设诸侯国,拱卫王室。工具同姓王族、异姓元勋、先代贵族内容①权利:诸侯在封海内享有世袭统治权(用人权、行政权、财政权、军事权)②义务:定期朝贡、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(镇守疆土、随从作战、交纳贡赋、朝觐述职)知识点三: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、秦的统一:公元前221年,秦王嬴政统一全国2、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①中央:天子制度的建立与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医生的设置②地方:实行郡县制;郡县主座由天子直接任命。
3、影响①这套政治制度基本切合其时社会经济状况及其生长要求,对于牢固国家统一、维护封建统治基础,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生长起了重大作用。②它奠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式,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,且不停增强与完善。知识点四:汉朝刺史制度、隋唐三省六部制1、汉朝:刺史制度①目的:为了牢固国家统一,强化皇权,增强对地方的控制。
②体现: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,各置刺史一人,代表中央监察地方。2、隋唐:三省六部制内容①三省:中书省(起草诏令)、门下省(审议)、尚书省(执行)②六部:吏部、户部、礼部、兵部、刑部、工部作用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,三省既互助,又相互牵制和监视。相权一分为三,疏散了相权,增强了君权,进一步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。
知识点五: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1、军事上:排除禁军将领的兵权,牢牢地控制了军队;控制对军队的调动,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兴兵之权;还经常更换军队将领,定期换防。2、政治上:在中央,接纳分化事权的措施,削弱相权;宰相之下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,与宰相配合议政;设立多重机构,支解宰相的军政、财政大权。在地方,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主座,并频繁调动,三年一轮换;在各州府设置通判,以分知州的权力。
3、财政上: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;设置转运使,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。4、重视文官: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,宋太宗继续接纳抑制武将、提升文官职位的政策,文臣统兵的格式逐渐形成,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,甚至主持军务,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。5、影响: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水平,皇权大大增强。
知识点六:元朝的行省制度1、行省制度(1)配景:元朝建设后,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。(2)措施:①在中央,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,下设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,分管各项政务;设枢密院卖力全国的军事事务;设御史台卖力监察事务;②在地方:把山东、山西和河北称作“腹里”,直属于中书省;除吐蕃、畏兀儿地域外,设置了岭北、辽阳等10个行省,行省下设路、府、州、县。
(3)影响: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。2.元朝对边疆地域的统领(1)原则:为了对辽阔领土举行有效的治理,凭据各地域情况,接纳因地制宜的方式。(2)措施①在东北、西北、东南、西南等地域设置相应的治理机构,增强中央对这些地域的统治。
如在东南地域,设置澎湖巡检司,卖力统领澎湖和琉球,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域正式建设的行政机构。②对西藏的统领:蒙古贵族招降吐蕃,吐蕃各地归附蒙古,开始在西藏观察户口,设置驿站;元朝建设后,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,由宣政院直接受辖,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。
③设置地方机构,征收钱粮,屯驻军队,实行完整而有效的治理。(3)意义: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受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。
知识点七:明朝强化皇权1.朱元璋强化皇权(1)目的:为了牢固统治,强化皇权。(2)措施:①在地方:取消行中书省,设立“三司”,使行省的权力疏散;分封诸子为王,驻守各地,监控地方,牢固皇室。②在中央:破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,提升了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的职权,六部直接向天子卖力;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,天子直接掌握军事大权。
③“厂卫”:为监视官民,朱元璋设立锦衣卫,厥后明成祖建立东厂,成为天子的线人和爪牙。(3)特点: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,既互不统属,又相互牵制,各自直接向天子卖力。(4)作用:使皇权高度集中,君主专制大为增强。
2.科举考试的变化(1)内容:明朝提倡尊孔崇儒。划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“四书”“五经”;对题目的解释,必须是以朱熹的《四书集注》为尺度,不得随意发挥。(2)形式: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花样、段落划分,都有严格划定,被称为“八股文”。(3)危害:内容空疏,形式机器,脱离实际,禁锢思想,被录取后成为天子旨意的顺从者。
知识点八: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.军机处的设立(1)配景:清朝初期,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由议政王大臣集会讨论。(2)历程①康熙时设立南书房,绕开了议政王大臣集会。②雍正年间,设立辅助天子处置惩罚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,议政王大臣集会名存实亡。③乾隆时期,打消议政王大臣集会。
(3)影响: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。2.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(1)文字狱①寄义:清朝统治者很是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。从知识分子的文章、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,加以歪曲解释,再借题发挥,罗织罪状,制造大批冤狱,祸及亲友。
②影响:造成了社会恐怖,摧残了人才,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,严重阻碍了思想、学术的生长和进步。(2)文化专制政策:为了维护集权统治,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。一方面提倡尊孔读经,另一方面临全国书籍举行全面检查,收缴禁书并销毁。
【焦点素养】1、中央集权: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,即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,地方完全由中央治理和控制,绝对听从中央。2、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:①严格的品级制度 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联合.3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: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停增强①在中央,相权不停削弱,君权不停增强。
②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,中央权力不停增强,地方听从中央,最后听命于君主。4、君主专制制度的增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(1)努力影响: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设,牢固和生长;②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;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;④有利于社会安宁和封建经济文化的生长与繁荣。(2)消极影响:①决议具有独断性、随意性,易泛起失误;仕宦唯上是从,助长因循守旧之风;权要机构膨胀,导致权要主义、贪污腐蚀;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,使中国落伍于西方;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生长严重的滞后。
专题训练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1.(2019·江苏苏州)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,政治制度简直立、革新和不停完著,牢固了国家的统治和民族的统一。阅读下列质料:质料一 ——人教版统编课本《中国历史·七上》质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……在世界历史中,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,是一个十分稀有的现象。
这其中有地理的、经济的、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。除此之外,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,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。—一张岂之《中国历史十五讲》质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建立,部门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精密的助手小班子资助他起草敕令;部门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,从而进一步牢固天子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。
军机大臣与皇上商讨国是,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,以及努力记下皇上的旨意,然后回去起草谕旨。——摘编自徐中约《中国近代史:1600~2000,中国的奋斗》完成下列要求:(1)据质料一,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?并联合所学知识,归纳综合该制度实行的目的。(2)质料二中“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“主要是指什么制度?并联合所学知识,指出该制度在秦朝时的详细体现。
(3)据质料三,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。综合上述质料并联合所学知识,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。谜底:(1)制度:分封制(或封建制)。目的:牢固西周统治。
(2)制度:中央集权制度。体现:实行天子制(或设立由丞相、御史医生、太尉统领的中央政权机构)和郡县制(或郡县主座由中央直接任命)。
(3)原因:起草诏令的需要;牢固皇权、提高效率的需要。职能:讨论国是并提出建议;记载旨意,起草谕旨。认识:因时因势举行调整、革新和创新;以牢固统治为目的。
2.(2019·湖南娄底)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在国家治理方面各有举措,阅读下列质料,回覆问题:质料一图1图2图3质料二 公元前127年,汉天子又下了一道法律,划定明日宗子只可继续封地的一半,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。于是,封地不停缩小,其重要性也不停下降,仅仅成为大地产。——斯塔夫里阿诺斯《全球通史》质料三 宋朝初,宋太祖吸取了唐朝中期以来的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,选用文官到地方任知府、知州等职,取代节度使治理地方政事,用以压制武将的权力。
同时,文官可以担任统兵的将帅,武将却往往只是副帅,受文官的监视和管制,因此,宋代文官的职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。——斯摘编自岳麓版书社七年级《中国历史》下册质料四 大事年表时间事件1653年顺治帝赐予西藏释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、 金印和“达赖喇嘛”封号17世纪后期康熙帝三次亲征,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力1713年康熙帝封爵西藏另一位释教首领“班禅额尔德尼”封号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,监视西藏地方政务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大、小和卓叛乱,设置伊犁将军统领新疆地域1793年清朝颁布《钦定藏内善后章程》29条,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(1)视察质料一,图1反映了秦朝的什么地方治理制度?图2、图3划分反映秦朝接纳的什么措施?(2)凭据质料二并联合所学知识,分析“汉天子”颁布此法律的原因。
(3)质料三中,“唐朝中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的历史教训”主要是指什么?为此,宋太祖接纳了什么政策?(4)凭据质料四,归纳清朝对边疆地域治理的主要方式。它们的配合作用是什么?(5)综合上述质料和所学知识,归纳综合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总体特点。谜底:(1)郡县制、统一钱币、统一文字。(2)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很大。
(3)安史之乱、重文轻武。(4)武力平叛、封爵宗教首脑、设置治理机构等;牢固边疆,维护国家统一。(5)增强中央集权,重视中央对地方的治理,维护国家统一。
3.(2019·湖北荆门)在中国封建社会,统治者为牢固其统治职位,都十分重视造就和选拔人才,并逐步建设起一系列的选官制度。阅读下列质料,回覆问题。
质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“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”,举后直接授官,充实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“轨德立化”的思想。——摘编自阎步克《察举制度变迁史稿》质料二 魏晋以来,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,官员多数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,权贵子弟无论优劣,都可以做官,许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,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。——摘编自人教版《中国历史》七年级上质料三 明朝提倡尊孔崇儒。明朝严格划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“四书”“五经”。
明朝科举还对考试答卷的文体花样、段落划分,都有严格的划定,要求答卷由把部门组成,成为“八股文”。——摘编自人教版《中国历史》七年级上(1)凭据质料一,指出汉武帝选官的主要尺度是什么。
(2)凭据所学知识,指出为改变质料二中的毛病,隋朝建立了什么样的选官制度?唐太宗又是怎样完善这一制度的?这一制度的建立有什么意义?(3)凭据质料三,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。并联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对选官制度造成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。
(4)通过上述质料,指出自西汉到明朝选官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。谜底:(1)尺度:品行(或孝廉、品德也可)。(2)制度:科举制。
措施:增加考试科目,勉励士人报考。意义: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厘革,增强了天子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;扩大了仕宦选拔的规模,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;推动了教育的生长。
(答对一点即可)(3)变化:实行八股取士。影响:脱离实际,禁锢思想;选出的人都是天子旨意的顺从者。(答一点即可)(4)由推举到考试选拔的转变。
4.(2019·江西模拟)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生长历程中,履历了一个形成、生长、牢固、强化的历程。阅读下列质料并联合所学知识,回覆问题:质料一图一 图二质料二:武帝施主父(即主父偃)之策,下推恩之令,使诸侯王得分户邑,以封子弟。――摘自《汉书·诸侯王表》质料三:明朝建设之后,朱元璋为相识决君相之争,……于1380年,将丞相胡惟庸诛杀,在随后的十年里,放肆捕杀其党羽,株连杀戮3万余人,并对我国政治制度举行了重大改组。
质料四: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,内阁仍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。但因受清朝建设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集会的制约,权力有限,使天子集权受到较大影响……厥后,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举行了改组。
【时空看法】(1)图一这种行政治理制度建立于哪个朝代?该朝代为了增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?【历史解释】(2)图二这种行政治理系统的名称是什么?【唯物史观】(3)质料二中汉武帝“下推恩之令”有什么努力作用?【史料实证】(4)质料三和质料四中明朝和清朝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皇权,在政治上划分接纳了哪些措施?(各举一例)【家国情怀】(5)简要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生长的努力作用。谜底:(1)秦朝 郡县制(2)三省六部制(3)解决了王国威胁中央政府的问题(4)明朝:明太祖废丞相 (明成祖设内阁或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统治) 清朝:雍正时设军机处(乾隆时破除议政王大臣集会)(5)①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生长;②一定水平上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障;③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生长(任答一点即可)。
本文来源:hjc888黄金城-www.onthenorth.com
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,中国古代称别业、别馆,3 世纪,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。中国西晋出现别墅,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。此外,历代著名的...
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,中国古代称别业、别馆,3 世纪,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。中国西晋出现别墅,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。此外,历代著名的...
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,中国古代称别业、别馆,3 世纪,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。中国西晋出现别墅,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。此外,历代著名的...
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,中国古代称别业、别馆,3 世纪,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。中国西晋出现别墅,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。此外,历代著名的...
Copyright © 2008-2023 www.onthenorth.com. hjc888黄金城科技 版权所有 地址:辽宁省盘锦市团风县算展大楼1164号 ICP备70041795号-8